特别声明:本文为新华网客户端新媒体平台“新华号”账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华号的立场及观点。新华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2019年8月,我根据长江文艺出版社,于2007年8月出版,由迟浩田将军题字的《彭雪枫将军家书》一书记载,(第338页,彭雪枫将军写道:“时刻在思念着的琼:27日上午安抵达朱家坝西南曹王庄抗大校部。”第309页,6月5日一封家书中写道:“群:我于本日(5日)返抵淮宝抗大四分校,陈刘邱诸同志均见面。”摄于:1943年,抗大四分校政治部部分干部于曹王庄合影的照片等史料。)慕名来到江苏省淮安市洪泽区朱坝街道曹庄村(原为淮宝县高良涧乡曹王庄)采访曹中杨老人。了解当年新四军抗大四分校,驻扎在曹庄村期间的相关历史记忆时,得知当年全村有44盘大石磨为所属部队加工粮食,群众戏称其为“抗大石磨”。
大石磨是见证抗大四分校驻扎期间历史的亲历者,也是密切军民关系的纽带之一,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于是,我立即付诸大石磨寻踪的行动。
时下,正值曹庄村实施改善农民住房条件项目。旧房已经进入拆除阶段,如不及时寻找,那些大石磨将有可能随同旧房拆除后的碎砖瓦砾被掩埋,永远在人们视线中消失。
当我将自己的想法,通过电话向曹中杨老人说明时,他非常兴奋地告诉我:“住在他家屋后一排,原7组曹华成家有一脐(石磨两脐相合为一盘)。”听到消息,我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激动高兴!立即赶往曹中杨老人家。
他领着我,在曹华成家找到了那脐被弃于杂草丛中,一部分已经被泥土掩埋的大石磨。我用手量了一下,估计直径约有70厘米。
在曹中杨与曹华成的交谈中,得知躺在地上微微泛红的大石磨是红乳石材质。听说,大石磨原本是7组曹中志家的。
闻言,我们直奔曹中志家。
说明来意,曹中志领着我们在他家厨房西边砖堆边,果真看到一脐立在地上的红乳石石磨。
多年来,这些在抗战期间,为新四军抗大四分校所属部队加工粮食,立下过汗马功劳的大石磨,随着时光的流逝,社月的变迁,时代的进步发展,早已隐身幕后,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在短暂的时间内,一次竟然找到两脐,让我喜出望外。真是印证了那句“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哲理名言。
时隔70多年,还能找到两脐完好无损的大石磨,不是奇迹也算得上是幸运。
我抱着试试看的心里,向曹中杨老人提出寻找他记忆中,曾经担在新四军挖的土井口上的那两块长条石。他毫不迟疑地满口答应,领着我来到原6组曹中农家。据他妻子王玉英回忆,从她结婚来到曹家时,家中只有一块长条石。说着,她领着我们在厨房南山头,找到了三面已经埋入土中,仅有一面朝上的长条石。经曹中杨老人辨认,确系当年担在土井口上的长条石。只是长度明显没有记忆中的长,至于是什么原因造成已经无法考证,毕竟时间太长久了。
我在与王玉英在攀谈中,无意间问及她家是否有大石磨时?她稍微沉思了片刻,立即满脸欢笑地告诉我,她西边的老家水码头有一脐大石磨,便热情地带我们一同前往。在她家早已废弃的水码头,因水位太深我们没有看到大石磨的踪影。
正当我有点沮丧慢慢转身回首的刹那间,视线中竟有一脐大石磨在眼前一闪而过。我当时以为是幻觉,再凝神定气仔细一看,发现果真有一脐大石磨挡在一家猪圈门上。经了解,是6组曹中生家。
再向前没走多远,我又发现一家的猪圈门上挡在一脐大石磨,经过比对、辨别,这两脐石磨应为一盘。经打听,石磨是原6组曹建民家的。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又在曹庄村的水码头、泥土中、小河边寻找到了14脐大石磨。了解到了有10脐大石磨的去向。她们中,有的被以10元钱贱卖给了石材贩子;有的人家嫌碍事被推下河;有的将大石磨放在水码头当着垫脚石;有的人家直接将其埋进土里了。
一盘盘在抗日战时期,为新四军抗大四分校所属部队,加工粮食提供后勤保障,立下过汗马功劳价值连城的大石磨,竟然沦落到挡猪圈门、水码头的垫脚石、被贱卖、推下水、埋入泥土。
那些历经风雨洗礼,饱含社月沧桑,立下赫赫战功的无价之宝,在世俗的眼里,昔日的光环已经逐渐暗淡返璞归真,沦为分文不值的烂石头。
一盘盘曾经为抗大四分校加工粮食的大石磨,如同那些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许多老前辈们一样,隐姓埋名默默无闻从不居功自傲;淡泊名利普普通通从不自我炫耀!
来源:新华号 洪泽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