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面临内忧外患,市场对经济前景比较担忧。各路专家学者减税呼声一波接一波。本周市场却意外疯传创投基金税负提升和社保改征的消息,一时间各路媒体报道沸沸扬扬,网络上各种段子争相调侃,例如对提升创投税负一事,有人戏称:韭菜拔光,就直接砍树了。一时间,大家都开始迷茫了……什么情况?
周五国务院会议开得还算及时,澄清传言同时会议确保创投基金税负总体不增;个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由3500元提高到5000元,增加居民实际收入;抓紧研究适当降低社保费率,确保总体不增加企业负担。
虽说会议及时打消了市场种种顾虑,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但总体而言对于管理层这样的政策论调我们认为是难以让市场投资人真正满意的,看看大洋彼岸美国为刺激经济大刀阔斧的减税政策,想想当年日本在跨越中等收入水平进入发达国家关键市时期包括减税在内大力度还富于民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反观我们的减税仅仅停留在总体不增加企业负担层面,如此蜻蜓点水般中国式减税难逃作秀忽悠的嫌疑。
让我们一起回顾历史,看看减税是如何改变美国、日本国运!
1、美国:里根在1981年就任美国总统以后,力推大规模减税政策,他全面降低个人所得税,从1981年10月1日到1983年7月1日,将个人所得税减了23%,个人收入中的利息、红利等非劳动收入的所得税减了20%。对企业,则是大力撤销、放松对企业的各种管制,同时,减免企业税,并缩短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减轻企业税收负担。
美国通过减税提升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提升了民众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减税带来的财政缺口,里根政府不断加大国债的发行予以弥补。同期美国的企业将大量先进军事技术运用到民用领域,带动起民用技术的发展,加上减税政策的扶持,美国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得以更快地向前发展,最终,甩掉了日本、德国的竞争,成为信息新技术革命的引领者。
如今,美国特朗普政府,在与中国打贸易战,在开打贸易战之前,特朗普政府推出了史上最大力度的减税政策,把企业所得税从35%直接降到了21%。通过减税,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增加民众的收入水平。到外部再对竞争对手选择发货币、加税等措施,让自己陷入困境,从而在大国博弈之中占据有利先机。
减税真可谓是美国国家竞争力得以长期保持增长的重要法宝。
2、日本: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可以理解为由日本政府制定的一个“十年发展计划”(1961年~1970年),按照计划要求,十年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都要实现翻番,即年均增长率应达到7.2%,而最终目的则是提高日本国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国民经济发展与居民生活进步的协同并举。
在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之前,日本经济总体上呈现出的是一副“国富民不强”的态势。老百姓非但没有享受到国家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反而出现了一系列涉及到民生的社会问题,一方面,国民收入水平普遍偏低,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各阶层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解决这些问题,也便成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制定的最根本原因与最终目的。那么,日本政府都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呢?首先,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推行“农民工”转型方案;再次,力求缩小不同阶层间与区域间的收入差距;最后,推行低赋税,健全社会保障。
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税率、增加纳税人家属的补偿额度等方式进行全民减税,将经济高速增长所增加的大部分税收用于减免个人所得税,并守住税负不超过个人收入20%的红线。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各种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真正实现了国民全保险与全保障,而收入倍增计划的十年间,日本社会保障支出每年增长1。 8%,占到全体国民收入的5。 9%,真正变“贫穷救济制度”为“贫穷预防制度”。
当措施实施到位,效果自然便是立竿见影。日本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大大改善,人们不仅工资水平有所提升,发展不平衡问题更是得到显著缓解。而国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刺激了日本内需的持续增长,人们越来越愿意在休闲、旅游、娱乐等方面加大消费力度,继美国之后的又一个“大众消费社会”随之而来。两次消费升级革命之后,各种家庭耐用消费品逐渐普及的同时,也将日本人的衣食住行水平抬高至亚洲首位。
介绍了这么多,终究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身上来。
眼下中国应该怎么破解困局?很简单,真正拿出诚意,减税不能作秀,更不能忽悠,应当以比美国更大的力度减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提升民众的收入水平。减税决不能敷衍了事,绝不能只是结构性的,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能够增强企业活力的减税。当企业发展起来,民众的消费能力提高,税源扩大了,将来还用愁税收收入不增长吗?,以战略眼光看长远,不计一时得失,或许,是更加智慧的选择。
本文源自云鼎基金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