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浦的烟花炮竹历史悠久,以精湛的制作技艺和优良的品质享誉粤桂琼港澳及东南亚一带,因此,合浦与湖南的浏阳、江西的萍乡、广东的东莞并称为中国的四大“炮竹之乡”。而合浦的廉州塔架烟花,综合了炮竹与烟花的多种技术精华,堪称中国烟花炮竹中的一绝。
廉州塔架烟花中,最著名、工艺传承时间最长的要数“老乌二”塔架烟花。然而,作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民间技艺“老乌二”塔架烟花,如今却面临其技艺后继无人的境地。为了探究“老乌二”塔架烟花湮没的现状,了解其中神秘的制作技巧,近日,在合浦资深的文史研究者的热心帮助下,笔者一行拜访了“老乌二”塔架烟花目前仅存的三位传人。
据《合浦县志》记载:上元夕城内之关帝庙、万灵寺有放火焰之举。其制法为用绸制人物串演戏剧场面数种,次第燃放,火起炮响,人物受火焰推动,变换场面……”由此可见,古时廉州府城内正月十五闹元宵,除了遍搭花灯棚之外,还有一个重头戏,那就是“放焰火之举”。这就是合浦烟花炮竹中的一绝:廉州塔架烟花。
廉州塔架烟花是传统大型的烟花组合,其综合了建筑造型、扎架工艺、雕刻美术、布艺泥塑、化工火烟等多门工艺技巧。它可以根据需要,设计、演绎不同的故事情节,在燃放的时候,故事情景一一展现,尽显鬼斧神工,蔚为壮观。廉州塔架烟花最著名、工艺传承时间最长的就是唐氏塔架烟花。因唐氏塔架烟花的创立者唐河祖又名“老乌二”,因此,在廉州老一辈的居民中,流传着这样一句歇后语:老乌二的烟火,一截到一截。”由此可见廉州“老乌二”塔架烟花的影响。
塔架烟花的制作,内架全用竹篾扎成,需要很高的扎架技巧,因为每一支的塔架内,都设计有不同节目内容和人物造型,这些人物造型全是靠引线设置的机关牵引着,点燃引线后,随着引线的燃烧,架内的场景和人物就会依次脱落展现,稍有疏忽,就会造成光放烟花不见情景的现象。塔架内每一层还安放有蜡烛,随着场景的转换,蜡烛起到照明的作用。
传统的塔架烟花一般是以三国、水浒、西游记中的情节为题材和人物造型,也有以民间传说的。一套塔架烟花可连续燃放一至两个小时,一边观赏灿烂的烟花,一边观看各种各样的场景和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确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
曾经辉煌
如今难寻
新中国成立后,唐氏的“老乌二”塔架烟花的生产销售并入了国营炮竹企业,因为工艺流程的复杂,制作技术的精细,能传承的人不多,塔架烟花的制作基本还是由唐氏的后人负责。但是,个体的经营方式因此得到了依托和扩展,老乌二”塔架烟花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发展和改良,节目内容有了更新,制作工艺也有了改进,题材方面也与时俱进,加进了现代英雄故事等,燃放表演也更加精彩,成为当地主要节日或重大庆典中的头牌节目,不但经常应邀到省内外展演,还多次应邀出国表演。
廉州城内最后一次燃放人物造型的塔架烟花,是在国庆15周年庆祝晚会上,地点是在合浦人工湖边(今还珠广场)。那五六米高的烟花塔,燃放之间,一幕幕活捉美蒋空降特务、劳动群众欢度国庆的人物造型和场景,在烟花喷射中不断地变换,引来了观众的阵阵惊叹和掌声。20世纪90年代,北海和合浦曾举办过珍珠节、采珠节,“老乌二”塔架烟花在期间也作过精彩的亮相。
可惜,由于种种原因,如今市场上已找不到塔架烟花的身影,知道“老乌二”塔架烟花的人也不多了。
三位传人
各司其职
在合浦资深的文史研究者张振钿、李卿的热心帮助下,笔者一行拜访了“老乌二”塔架烟花的三位传人:已经80岁的老大、73岁的老二、68岁的老三。唐氏三兄弟了解到我们的来意后,毫无保留地向我们讲述了“老乌二”塔架烟花的制作技巧及造型设计。
要制作一座塔架烟花,首先得有严密的技术配和和制作分工。唐家三兄弟分工是固定的,老大负责人物造型及情景表演环节的设计,讲求的是心灵手巧,构思精细;老二负责整体造型的布局设计,讲求的是结构严谨,形象完美;老三负责烟火造型及火信配制,讲求的是色彩与形象的搭配,燃放线路的设置。因此,一座“老乌二”塔架烟花的整体结构,不是任何一个单独环节所能完成的。只有三个人的完美配合,才能制作出巧夺天工的塔架烟花。人才难得,这就是长期以来,制约“老乌二”塔架烟花传承发展中的一个“瓶颈”。
“老乌二”塔架烟花的情景布局,主要有三个环节。
一是序幕情景。序幕情景主要是根据节庆活动的需要来设计内容。序幕多是标牌和彩带,通过文字来提示本次塔架烟花的主题。
二是表演情景。表演情景多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和历史传奇。“老乌二”塔架烟花最精彩的保留节目,就是唐家三兄弟根据合浦民间传说改编设计的“珠还合浦”情景表演。可以说是“老乌二”塔架烟花的经典代表作。在表演的过程中,先是一只大珠蚌在灿烂的烟火喷射中出现,之后在明烛燃烧的光彩斑斓中张开,这时,一个美女出现在蚌体内,通过烟火效果展示明珠飞出来的效果,象征珍珠公主来到合浦。接着,是一个“过彩”的环节。“过彩”就是通过烟火的燃放来转换表演情景。“过彩”的时间一般是在100秒左右。这时,要十分讲究燃放烟火的色彩形象的设计和燃放线路的设置,既要通过色彩造型来吸引观众,又要准确地把握时限,过彩”的时间一到,下一情景表演就得开始;珠还合浦”表演的第二情景是太监闻讯来到合浦抢珠,表现手法是太监在烟火中出现,以喷射飞腾的明烛表示珍珠被太监抢到了手中。这时,是一次“过彩”的环节,之后珍珠飞到了珍珠公主身边;第三情景是太监抢走珍珠,珠飞梅岭;第四情景是珠还合浦,回到海中升上夜空。每一次的情景转换,都是通过“过彩”来调节时间。一个故事情景的表演,最多可以设计到9层,而“老乌二”塔架烟花的规模,是要根据故事情景的表演内容而定的。如根据“珠还合浦”表演情景的内容,其规模是四层,塔架的高度为2.5米,宽度2.米,重量约300公斤。如果表演情景多的,塔架的全部重量会达到一千斤。这样,整个塔架的结构布局、线路安排、火信设计都必须精益求精,如果稍有差池,就会造成表演脱节,严重者可导致烧毁整座塔架烟火。
三是百花灯表演情景。宫灯表演情景是“老乌二”塔架烟花燃放表演中最绚丽灿烂的环节,是最具艺术感染力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烟火的质量及设计水平的。主要包括了三方面:一是对火药的配方运用,二是对宫灯的造型设计,三是对明烛安放点的燃放设计。
这里,火药的配方运用直接关系到色彩造型的效果之外,还关系到百花灯烟火喷放的范围,必须控制在50—100米的范围之内。因为喷放范围过小,火花就会影响宫灯。喷放范围过大,就会影响到安全。这里面的设计机巧是非常讲究的。
百花灯的制作,工艺精良,用料讲究。由于宫灯要求轻巧才能转动灵活,在制作过程中除了常用的单竹之外,讲究者还要选用一种特别的茅竹来加工。明烛的燃放设计,则是为了衬托百花灯的燃放色彩效果,每一个环节明烛的数量多达百支以上,在这百多支明烛燃放的过程中,是十分讲究紧密衔接的。
此外,塔架烟花中的人物造型制作设计,除了讲究一定的艺术修为和技能水平之外,专用材料的选用也十分讲究。
呼吁关注
保护传承
由于“老乌二”塔架烟花的结构复杂性及其技术精密性,保护、传承成了一个大难题。
对此,唐家三兄弟都深有感触。作为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的民间技艺“老乌二”塔架烟花的传承人,他们在以往的传承过程中,也曾毫无保留的传授学徒。但是,由于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在学习中需要细致又要耐得住艰苦,很多青年人很难坚持下去。而唐家三兄弟的年纪也大了,退休之前所生产制作的塔架烟花都是由国有炮竹厂经营管理,前些年国有炮竹厂改制后,生产制作塔架烟花的基础已不存在。三位老人的退休收入低微,也不可能自己掏出经费来培养传承接班人。在采访中,三位老人都明确表示,愿意为合浦塔架烟花的传承保护贡献技艺。
对此,有关人士呼吁,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有所关注,及时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如将合浦塔架烟花技艺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举办培训班、收集整理、模型制作等方面,让合浦塔架烟花这一珍贵的民间技艺遗产得到保存、传承乃至发扬光大。
老乌二与[合浦焰火]
合浦烟花(廉州俗称“烟火”“焰火”)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每逢喜庆节日晚上,民间习俗都喜欢燃放。
合浦烟花以老乌二制作的“烟火”最著名,工艺精巧,绚丽多彩,尤以大型组合烟花著称,名闻遐迩,在东南亚享有盛名。
老乌二姓唐,祖籍湖南,清末因逃荒流落合浦,初在石湾木水村农耕,后到廉州一间香铺当佣工。在积累一定资本后,便与两个伙计开设了“声声响”炮竹铺,以他的特长很快就在合浦的炮竹业界中异军突起,成为合浦烟花无人可比的领军人物。我小时候就住在他们一家斜对面,我父在当时也是著名的炮竹师傅,人称“大炮六”(以专做大炮竹质优著称,当时廉州的报(午)时炮-也作报警用-就是我父做的),他也很敬佩唐师傅的烟火。每逢过年或元宵节,廉州全城及四周乡镇的民众都汇集到体育场观看燃放老乌二制作的大型组合烟火。
老乌二的大型组合烟火,是一种搭高架燃放的组合焰火。全套烟火分上下两截,是用竹杆和篾片扎成的,形成八角或圆锥型框架。每截约2米~2.5米高,直径约2米,全套高约5米。上截分成四~五小节,可以看到每小节分别一排排布列着不同的小烟花。下截用色纸包围着,外形象圆筒走马灯一般,看不到里面藏着的秘密。为让远处观众看到,整套烟火高吊10余米左右。燃放时先从下截开始。观众为看清楚下塔有些什么秘密,纷纷拥挤到塔架跟前。随着一串长鞭炮的响起,引燃下塔的机关(利用导火引綫烧断绑缚的棉綫),人们开始看到一组组(每托一组,约十分钟后掉下另一组)纸糊的人物形象和戏剧场景,“五松打虎”“桃园结义”"三打白骨精"等人们熟悉的戏剧场景依次一层一层出现在人们眼前。在"明烛”烟花的光照下,人们可以看到立体的人物造型,就象观赏舞台上的戏剧表演一样,十分生动逼真。燃放到上塔时,人们纷纷四散往后躲避上截的烟火燃放。这时上塔的小烟花不断地喷射出多姿多彩的焰火来,有旋转的火轮,有花筒,有吐珠......先优雅美丽,后激烈奔放,焰火越射越远,有喷筒(象迫击炮),有乱钻的火龙,不时有火弹向人群中飞扑过来,把人们逼出几十米以外的地区。上百支小火箭有些象龙吐珠,有些如响尾蛇,越射越快,最后数十支大火箭一支接一支直冲九霄,炸雷阵阵,响彻云天,犹如群龙闹天庭。整个夜空缤纷灿烂,甚为壮观。一套烟火持续一个多小时。
老乌二的烟花最受两广地区及东南亚各国欢迎,每年都有外商定制多套大型烟火,由于是家庭手工作业,不能满足各地的需求。早在抗日战争前,老乌二的炮竹烟花业便进入了鼎盛时期。1945年抗战胜利后,合浦开庆祝大会,晚上在体育场燃放了老乌二特制的一套烟火。这套烟火的下塔全部以抗日为题材,其中有表现八路军英勇战斗的场面,有人民政府枪毙汉奸的场面,只听“呯”的一声,汉奸便身首异处。对老乌二的精湛工艺,众人无不交口称赞。
我记得六十年代越南取得抗美胜利后,那一年越南国庆节,越南政府曾特邀老乌二父子亲自带着他的大型组合烟花赴河内参加庆典大会呢!
我记得合浦最后两次燃放老乌二(实际上应该是老乌二的后人制作)的大型烟火是在人工湖(现已填平改成还珠广场)上和在体育场的那两次了(时间好象分别是国庆25和30周年)。自此以后的烟花晚会都是以现代的高空礼花替代,再也看不到老乌二的杰作了。
文章来源:合浦123网、北海日报
转载此文的原因:近日在北海市政府网看到有一个合浦人向有关部门请抢救中国烟花一绝的请求,作为合浦年轻人才知道合浦还有这样一个非物质遗产,特意网上查了有关信息,发现了此文,希望通过转载此文让更多的人知道合浦的烟花爆竹历史,保护合浦非物质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