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路街道那些即将被遗忘的旧地名,你知道多少?

江苏路街道有着厚重的历史文脉和丰富的老洋房资源,但也曾五方杂厝,棚户参差。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辖区内的城市基础设施、房屋建筑风貌、人民生活水平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就请随着小编,来重温那些即将被遗忘和历史湮没的社区里的旧地名。

旧地名:诸安浜、前浜、后浜、曹家堰、马路桥、钱家巷、北汪家弄、南汪家弄、唐家弄、朱家厍、姚家角

1、诸安浜

大致范围为东临镇宁路,西近安西路,南近延安西路,北近愚园路。为一狭长地带。原为诸安浜之河流,故名。诸安浜西起李漎泾,经三泾桥(在三泾庙东),过万方桥(俗称板风桥,在潘家厍西),沿堰桥(在沈家宅东),古安桥(俗称圣堂桥),越忆定盘路(今江苏路),过唐家桥(在唐家弄)、余庆桥(在汪家弄),东至涌泉浜(又称永源浜)入西芦浦。浜宽二丈余,深三、四尺,可通舟楫。

两岸原皆菜地荒丘,元末明初,曾有祖籍浦东之卸任县令盛氏昆仲迁此,于东段建筑三进四厢五开问之老式瓦平房3座。190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忆定盘路(今江苏路),诸安浜被截为东西两段,从此分别称东诸安浜(简称东浜)与西诸安浜(简称西浜)。1932年相继淤塞,遂成死水。有程某于东浜沿岸建造民房出租,居民渐众。

1937年抗战爆发,战区难民至此搭建芦棚简舍栖息,亦有商人置地建造平房简屋出租或开设小厂作坊营利。1938年向居民集资填东浜筑路,东起镇宁路西迄江苏路,全长531米。三元村、永乐村、长春里、爱文里、长兴里等小里坊相继出现,形成人口稠密之居民聚落。

建国后,棚户陋房陆续翻建为砖瓦水泥的简易楼房,居住条件有所改善。1983年东诸安浜路翻筑成沥青路面,后又建造新工房多幢。境内有诸安浜菜场等单位。

2、前浜

大致范围东起江苏路,西至安西路,南沿利西路,北达西诸安浜。原系西诸安浜的一条支流,沿岸居民稀少,为数不多的古老瓦房错落其间。周围农田均靠浜水灌溉。

抗战期间难民大批涌来,搭建茅棚简舍栖息。由于地段偏僻,地价低廉,商贾相继来此建房设厂,渐成住房栉比,人烟稠密地区。东侧江苏路上新式里弄月村,建有三层楼西式住房22幢;境南有二层楼小花园洋房1幢;境北也陆续兴建三德坊、六合村、华德坊、厚禄里等小型旧里9条,住房大都为老式瓦平房及木板房。建国后,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棚户板房已先后翻建为瓦平房或矮楼房。

3、后浜

大致范围在东至江苏路,西至安西路,南至西诸安浜路,北达愚园路这一带。后浜原系西诸安浜北傍的一条支流,后逐渐淤积成陆,浜基皆成通道,1954年辟为宣化路。

20世纪30年代,两侧居民住宅密集。境南的小月村建有西式三层楼房4幢,村景楼有独立花园大洋房2幢。境北靠江苏路一带之小型里坊以平房简屋为主,至今原貌犹存,其中吉样里、协鑫里、顺福里共简屋19间,福康里有老式瓦平房20间,诸安坊有瓦平房、二层的板房、矮楼房及砖瓦楼房等14间,南通村有街面房、平房和简易楼房共5间。愚园路南侧段内的东华坊有中式三层楼房12幢及街面楼房5幢,安息会宿舍为独立式假三层花园洋房6幢。诸安浜菜场设于境内。

4、曹家堰

大致范围为东至南汪家弄(延安西路551弄),西至江苏路,南至华山路,北至延安西路清光绪年间已成村落,当时十数户村民皆系曹姓。朱家浜自西流经村东的乐家桥处与曹巷浜汇合,趣南绕村而过。村舍三边环水,与周围农田相隔,每逢暴雨浜流泛滥,村民乃筑坝防涝。村落三边堤堰环绕,故名曹家堰。尔后外姓居民不断迁入,人口日增。

1937年,闸北、虹口、南市及外地难民纷避至此,搭建茅棚简舍栖息,作坊、小厂和茶馆小店随之出现,房地产商亦相继于此建造住房。在今曹家堰路东侧有美华里,黎明工房、华安坊与太平村等大小弄堂7条,建有瓦平房78闻,二、三层楼房约20幢,西侧有金荣新村、永德里、大陆花园、翠庐、安和村等里坊16条,建有瓦平房,木板房约50间,二层楼房72幢,三层楼房35幢,老式石库门楼房4幢。境内过道,小弄纵横,棚舍紧挨,房檐相接,工厂与民房错杂,人烟密集。仅南沿华山路上3条新式里弄是高级花园洋房住宅区,为外侨与富商巨贾寓居。

解放后地境变化显著。小厂、作坊归口合并或外迁,旧厂房改建为住房。私房居民陆续将棚房简屋翻建成瓦房或楼房,兴仁里危房陋舍拆除后兴建六层工房4幢,居住条件不断有所改善。1953年填没境内中段臭水浜铺筑石片路,命名曹家堰路,1981年改为沥青路面,当时有皮革、橡胶、金属制品、制药、印刷、针织及手帕等厂10余家,长宁网球场、延一小学、华山路幼儿园及江华托儿所均位于此。

现在的曹家堰已不再是满目简屋、棚户、板房、作坊、小工厂和小里弄的旧貌,曹家堰路路面整洁宽阔,路东有佳都大厦、裕丰国际大厦、环保大楼、嘉里华庭一期等,路西有友邦保险大厦、嘉里华庭二期等,江苏路上还有江华机电大楼和酒店式公寓华山花园,与华山路的花园洋房群,形成了上海的又一个高级居住区。

5、马路桥

大致范围在江苏路街道东北角,万航渡路镇宁路口一带,东邻静安区静安寺街道。境内钱家巷(今镇宁路465弄)东北角的陆家浜南岸原有一座石板桥,习称马路桥,因而得名。住房皆建于20世纪30年代。

80年代时,镇宁路东侧有日本式假三层花园洋房1幢(属静安区),路口有简陋的木板房数间;西侧有混合结构两层连壁简楼4幢15间;万航渡路南沿街面有二层板楼5间,境内环境冷落,工商企业仅有大明理发店及上海纺织染料技贸中心(前身为沪西国民帆布厂)。现地域变化较大,多为高档高层建筑。

6、钱家巷

泛指镇宁路465弄一带,跨长宁区和静安区。大致范围为东起万航渡路426弄,西至武定西路1371弄西侧,南沿镇宁路405弄,北迄万航渡路。早在明代末叶,马姓已世居于此。20世纪20年代前后,地境系农田与坟地,地旷人稀。村民马姓居多,王、朱两姓次之,但无一户姓钱。“钱家巷”名称由来已久无从考证。

抗日战争期间,战区难民及小厂作坊业主纷纷来此安家,逐渐形成小厂与住房毗连的居民区,包括博爱新村、乐村、新光村、同安村、谷村等新旧里坊。解放后,简陋住房不断翻修扩建,沿465弄至镇宁路口西段,新型多层住宅近年相继崛起。465弄东北侧一带,原有马、王两姓旧式平瓦三进四厢的老宅基多处。该弄东南侧的大片危房陋屋于1984年春开始拆迁,建成新型六层住宅楼多幢。佛教福缘禅寺原址也在境内,现已迁淞虹路建成新庙。

7、北汪家弄

大致范围东靠镇宁路,南沿延安西路,北至东诸安浜路。清末民初,地境原为汪姓族人聚居村落中的一条南北通道,南口为长浜(又称柴兴浜),北端沿诸安浜,道旁仅有老式砖瓦平房10多闻(原548弄1支弄2号处)。1910年,英租界工部局越界填浜筑长浜路(今延安西路),因地处路北,故名北汪家弄。由于交通方便.贫民陆续于此搭筑简屋定居。

抗日战争时期人口骤增,该弄从过道逐渐扩展为包括多条横向支弄的大弄堂。东侧有余厚里等大小支弄6条,建有二、三层砖木结构楼房42幢,老式石库门两层楼房19幢,混合结构两层楼房8幢,还有7间两层楼房1幢,西侧有中兴村等支弄3条,建有两层简楼43幢,砖术结构楼房24幢。全弄住房共计137幢,总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

建国后,境内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弄口西侧有粮食、食品、饮食等商店,弄底设有上海通用电器六厂、北汪招待所。现总弄道仍是沟通东请安浜路与延安西路的捷径,沿延安西路东端有高级住宅申亚瑞庭、万宝国际商务广场,中、西段有高级住宅区华敏世纪广场等,沿东诸安浜路除80年代末建设的多层工房北汪小区外,还新建了金桥花园、维京酒店公寓等高层建筑。

8、南汪家弄

大致范围为东至镇宁路,西至曹家堰路95弄,南至华山路,北至延安西路。鸦片战争前后。地境已有村落,曹巷浜沿长浜(又称柴兴浜)南口至汪家弄前折北,经余庆桥合诸安浜出西芦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筑忆定盘路(今江苏路)。宣统二年(1910年),租界当局又填长浜筑长浜路(今延安西路东段),此后遂以路为界,南侧称南汪家弄,北侧称北汪家弄。昔日村路北首有本桥称东桥头,便于南北过往,西端另有桥称木桥头,桥堍过道称大弄道,弄道两端可通海格路(今华山路)与长浜路(今延安西路)。长浜路南面的朱家厍位于境内。

1937年抗战爆发,难民相继迁避至此,搭建茅棚简舍栖居,商贾投资置地兴建里坊住房。总弄南段自1930年至1944年间,先后建有华德坊、兴隆里等大小里坊8条,皆为砖木结构的二层楼房,木板房或砖瓦平房;总弄北段自1914年至1937年间建有荣鑫里、桃源村等小里坊五处,以矮楼及平房棚屋居多。弄内小厂、作坊与住宅错杂,形成人烟稠密的劳动人民聚居地。

解放后,棚户陋舍陆续改建成瓦平房或砖木楼房,又建造了三层工房多幢,居住条件有所改善。小厂作坊相继归口合并,环境日趋整洁。镇宁路段内有七海第一水泵厂,华山路段有石油工业部华东供应办事处,延安西路段有市政工程管理所,国家气象局上海物资管理局以及市公用事业职工疗养所,市教育学院理科部和延安中学等单位。现境内多为高级高层住宅区,包括有东方剑桥御庭院、东方雅苑、丁香公寓、总统公寓等。

9、唐家弄

位于江苏路街道东部,东诸安浜路159弄。境地数百年前已有村落,因唐氏世代居息于此。故名。当时诸安浜可以通航,上面的一座大石桥名“唐家桥”。抗战时期外地难民来此陆续搭筑棚户简屋,并有小厂与作坊夹杂其问,逐渐形成错落不齐的小里小坊10余条,其中东兴里、德润里、松柏坊、张家宅等,今皆已编作支弄。张家宅与丁姓里内均系工场小作坊,原无居民,解放后厂房归并上海围巾五厂,里名也已湮没。近年来棚房陋屋已相继翻建为砖瓦平房及简易楼房,今仅存构筑牢固的木梁瓦面老式大房8幢,约建于1934年间。弄内人来车往颇为频繁,其北部出口处为诸安浜菜场,西端通江苏路闹市,居民生活称便。

10、朱家厍

大致范围是东靠镇宁路,西至曹家堰路,南临华山路,北至延安西路。是本区较古老的居民聚落之一。地境原为农田,西芦浦北段支流蜿蜒南流至此,村舍三面环水。相传明代监察御史朱瑄卜居于此,后裔世代相传,村内到处是朱姓的老宅基,故名朱家厍。村南建有静心庵,为朱姓族人家庵。鸦片战争后,英美租界工部局越界筑徐家汇路(今华山路),填浜戴流,河道淤塞,农田荒废。

1937年战区难民不断涌至,于荒地上搭建茅棚简舍栖身,地产商人也在此置地建房租顶谋利。弄内房舍密集,支弄纵横交错,有良友新村、陈兴里、合兴里、鑫业村、华蔼坊、柳新村等小型里坊多条,形成人烟稠密的劳动人民居住区。

解放后,危房陋舍先后翻建为砖木结构的瓦平房或二层简楼。至80年代,历时百年以上的朱姓房宅尚有七八幢留存至今。现今该区域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环境优雅。

11、姚家角

地处现长宁区华阳路街道,毗邻江苏路街道愚三居民区与福世居民区。大致范围在东至安西路,西至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南至宣化路,北临愚园路。地境原为农田菜地,由于姚姓聚居,自成村落,故名。清代末年村民仅30户,住老式平房,靠耕种为生。抗战开始,外地人避难来此,建屋定居,人口日增,成为众姓杂居的居民点。

1928年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向中国人开放,游园观赏者远近毕至,为游客服务的各类商店纷纷开设,愚园路长宁路一带商业开始兴盛。姚家角因邻近公园,新式里弄房屋陆续兴建,1934年建云村、梅村、兆丰村,1940—1948年建和村、公园别墅、中山新村等,与老居民点浜西、洪桥头、三埭头、后宅等地的本地房屋连成一片,扩展为人口稠密的居民区。1986年,定西路穿越境内,延伸至愚园路。当时,境内沿愚园路有花园村饭店、长宁百货商店、愚园食品商店、长春绸布店、上海人民电器厂等单位。现沿愚园路里弄房屋依旧,沿定西路多为高层商务楼宇。

本图文由江苏路街道授权刊登

投稿邮箱:linshenghao@xmwb.com.cn

高端别墅门窗

断桥铝合金门窗

高端隔热隔音门窗

隔热隔音门窗

  •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93161409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 版权所属:金橘财经
  • 文章作者:Adam
  • 本文地址:http://caijing.cj8847.cn/84735.html
上一篇: 江苏赫伽力智能科技申请种加捻机机器人智能上丝系统专利,提高上下丝效率
下一篇: 江苏迅隆铝业取得用于切割铝合金铸件的切割装置专利